2025 年 7 月 28 日至 8 月 6 日,由腾讯研究院出品的人文科技对谈节目《仲夏六日谈》第四季在微信视频号、腾讯新闻 APP 等平台正式播出。本季节目围绕 AI 这一主题展开,邀请来自计算机科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创意内容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创业者与观察者,从不同角度探讨 AI 技术发展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影响。
本季节目共七期,延续了前三季一贯的跨学科取向,并在技术话语日益主导的背景下,着重强调「人」的位置与视角,节目内容涵盖 AI 与人类劳动、创造力、行动力、感知方式、信息结构等主题,展现出 AI 在技术系统之外的文化张力与社会影响力。不同背景的嘉宾从亲身实践与理论分析出发,对「人与 AI」的新关系进行了系统性剖析。
在内容创作领域,节目讨论了 AI 技术如何催生出全新的创作生态。如今一位创作者可以借助 AI 工具实现从写作、配音到剪辑、运营的完整流程,原本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工作逐步被压缩到「个体+AI」的模式。这一趋势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引发了关于创作者身份、表达独特性、平台机制的新一轮讨论。
例如,AI 工具让创作门槛大幅降低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平均化内容」泛滥、「情绪工业」失衡、「意义感丧失」等风险。这一轮技术演进让「效率」再次成为行业主导目标,但真正稀缺的是如何在自动化机制中保留人的判断力、想象力和表达欲望。想象力不再是天赋的象征,而是一种需要在技术夹缝中被重新理解和赋能的能力。
不过,在当前阶段,AI 仍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熊硕指出,现有 AI 系统主要依赖机器学习和强化学习,其能力建立在对人类已有数据的学习与推演之上。它所擅长的是在既有知识体系内进行模式识别和逻辑组合,而非打破框架、生成全新的知识结构。
在具身智能方向,节目中多位专家学者对人形机器人和感知系统的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随着大模型在机器人系统中的引入,具身智能的路径逐渐清晰,技术系统正从「能对话」走向「能行动」。但这一进程远非直线发展,目前仍面临硬件约束、物理世界建模复杂性、算法泛化能力等多重挑战。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肖仰华指出,目前的机器人大多只能在封闭、简单任务场景中运作,一旦进入开放复杂环境,便容易出错。此外,成本、安全、供电与伦理等现实问题也使得其广泛应用面临阻碍。人类智能由「系统 1」(直觉、快速反应)和「系统 2」(深度思考、规则制定)协同组成,具身智能的发展亦应遵循这种「双系统」架构。他认为,单靠系统 1 的端到端模型难以胜任高复杂度任务,而系统 2 的引入则能提升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在他看来,强化学习与规则输入应并行推进,既继承人类已有知识体系,也通过实践不断扩展能力边界,才能真正让机器人从「机械模仿」走向「智能协同」。
帕西尼感知科技 CTO 张恒第、上海交通大学穆尧、复旦大学肖仰华教授、腾讯新闻郝博阳进行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教授穆尧也提出,当前模型在处理长程思考与复杂推理任务时仍显薄弱。他认为,具身智能的学习方式应回归「与物理世界互动中学习」的本源,这场技术革新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模仿人类,而在于构建出更具可解释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系统。
尽管如此,专家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已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演示品,而正逐步进入真实应用场景。这不仅关乎技术能力的突破,也关乎社会观念的转变。从物流分拣到老人陪护,从教育助理到工业协同,机器人不再只是「做事」的机器,而是被嵌入到新的社会角色之中。这一趋势促使人们重新理解身体、技能和劳动力的价值,也呼唤针对新型劳动关系的制度设计与伦理思考。
虚拟空间作为另一种人机交互前沿,也成为节目中的重要议题。在游戏行业,AI 模型已被广泛运用于 NPC 行为、叙事生成、场景建构与玩家行为预测等多个环节。节目中,多位专家认为游戏已不再只是娱乐产品,更是未来社会运行逻辑的「试验场」与「模拟器」。
AI 与游戏的结合也反向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自动驾驶、城市建模、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正在借助游戏引擎构建虚拟仿真系统,实现对现实环境的可视化与可控化。与此同时,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机制、协作规则与社交结构也为人类与 AI 之间的「共处逻辑」提供了模型参考。
但这种趋向也引发了新的担忧。在游戏越来越被技术主导的背景下,玩家是否还拥有真正的选择权?创作者是否仍能控制叙事的核心?当 AI 成为故事的「共同作者」,我们不仅要讨论技术边界,更要讨论价值边界与伦理共识。
信息结构的变化是本季节目中的另一个重点。随着算法成为信息分发的主要力量,「信息茧房」现象不断加剧,个体越来越容易陷入回音室、沉浸于自我观点的确认循环中。节目中专家提出「信息蜂房」这一新隐喻,用以描述更开放、流动、协作的信息环境。
腾讯集团副总裁杨健、腾讯新闻运营总经理黄晨霞、北京大学胡泳教授、《过滤泡》译者方师师对话
腾讯新闻运营总经理黄晨霞分析认为,当前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都提供了丰富的功能,理论上用户完全有能力通过订阅、筛选等机制获取多元且优质的信息,甚至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容易打破信息边界。然而,后台数据显示,主动使用这些功能的用户比例依然很低,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被动接受平台推荐,沉浸于舒适的信息环境中。她认为,这种状况说明人们尚未形成足够的技术意识和信息主动性。因此,应从教育、引导等层面加强对不同群体的数字素养培养,帮助个体理解技术的「双刃剑」属性,避免在不知不觉中被技术操控而失去判断力。
这也意味着,「蜂房」不会自动出现,它需要平台、机制与用户行为的共同重构。如何优化算法逻辑以提升信息多样性?如何提升用户识别能力以对抗信息错觉?如何鼓励优质内容的持续供给?这些问题并非技术细节,而是关系到公共讨论质量的关键命题。
节目中还有对 AI 伦理、安全与社会治理的延展性讨论。如何把人的价值嵌入技术结构中,使 AI 系统符合道德预期与公共利益,正在成为政策制定者、平台企业与普通用户共同面对的现实课题。AI 技术的社会影响不仅发生在某一个行业中,而是对整个制度安排、价值协商与风险管控能力的全方位考验。
《仲夏六日谈》第四季延续了该系列「技术+人文」的节目定位,在议题设置上贴近落地场景与具体问题,不仅仅关注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而是聚焦这些变化如何真实地嵌入生活、影响决策、改变认知与塑造未来。节目通过访谈形式展开,鼓励不同声音深入对话,推动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多维思考。
当前,人工智能已进入「大模型之后」的阶段,社会各界也在逐步形成对 AI 的更全面认知。相比技术「是否先进」,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我们准备好如何使用技术」「技术如何在复杂社会中共建共治」。第四季《仲夏六日谈》希望通过跨界对话,在现实中寻找这些问题的可行答案。
来源:互联网